美国与高盛的中国阳谋
点播: 2021-01-13
1、军事上和地缘战略上保持对华绝对压倒性优势。在巩固和扩大美国支配下的同盟关系以确保其世界领导地位和霸权秩序不受挑战的同时,在中国周边构筑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所谓“第一岛链”以及以关岛为中心,由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组成的“第二岛链”,实行对中国的军事围堵,务必不让中国突出太平洋,从而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挑战。
2、通过全球化从内部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我们以美国的高盛集团为例来看看美国在华的罪恶。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江涌的《猎杀中国龙》,笔者真诚希望有良知的中国人耐着性子多花几分钟看完。
世纪金融大危机不仅重创了华尔街,重创了美国,更重创了世界。作为金融资本主义图腾的五大投资银行,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不论是依照市场规律还是道德标准,五大投行理当全死,而且还死有余辜。但是,在美国政府的全力救助下,作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高盛与摩根斯坦利,一起摇身一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不仅得以保全,而且还在积蓄能量,有可能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嚣张”。以高盛为代表的美国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霸权的重要爪牙 。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旗帜下,美国牺牲了雷曼;但是当自由市场经济威胁美国霸权手段时,美国毅然决然选择了干预。高盛这个“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行”,自1994年进驻中国以来,于中国市场积极布局,不仅赚取巨额垄断利润、控制主导中国的相关产业,而且误导我国政府与企业经济决策,涉嫌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高盛在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市场。高盛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创造令国内外同行羡慕不已的众多“第一”,甚至“唯一”: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第一个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企业股份(平安保险,1994年);第一家获准交易B股的外国证券公司;第一批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第一次成功地使中国通信、中国航空、金融以及石化行业踏上民营化和公开发行之路的外国证券公司;第一家中标处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外资机构;第一个组建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外资金融机构;等等。高盛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资金用于在华公关,主攻目标就是政府高官与国企高管,这是高盛在华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
精心布局中国市场
2007年高盛税前收入第一次有超过一半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中国是高盛收入增长最快的市场。像在美国本土市场一样,高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质疑。
钻法律漏洞进入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高盛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恰逢其时”地在一轮牛市开始之前介入了中国证券市场。
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规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1/3。高盛名义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高华拥有67%的股权。但是,高华是由高盛借款1亿美元组建的,另一出资人高盛的重要客户联想集团则只是扮演“掩护”角色。高盛高华证券近乎100%是高盛控股,这是业内早已公开的秘密。而且有报道显示,监管机构对高华证券与高盛高华证券的组建的内幕心知肚明。在高盛高华成立之初,双方协议规定,高盛集团具有“选择权”,即拥有收购相关中方持有的股权的权利,一旦监管环境允许,马上就能控制高华证券。而且高华证券成立的注册资金均为“待缴”。
以隐形渠道渗入中国房地产市场2001年初,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不良资产的国际拍卖,2001年12月高盛中标。2003年,高盛与华融成立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同年,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签署的近百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通过处置不良资产,高盛悄悄地进入了中国尚对外资限制进入的房地产市场。
2003年以来,国际炒作人民币币值低估,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一浪高过一浪,大量热钱由此纷纷涌向中国,房地产是热钱栖身的重要领域。擅长投机的高盛当然不会坐失良机,2005年底,向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注资2200万美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05年,在上海以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凯德置地有限公司的百腾大厦(商业写字楼)用于出租,成为上海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直接拉抬上海房地产价格;2006年10月,高盛以7000万美元买下了上海虹侨花苑酒店式公寓。当时就有专家评论,高盛进入商业写字楼与高档住宅市场,很可能是进行短线炒作,即便房地产本身并不升值,也将因为人民币升值而获利。
通过并购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2006年11月,中国商务部批准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控股)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最大的国有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的100%股份。此后,罗特克斯直接或间接控制双汇发展约61%的股份。此前,高盛已持有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3%的股权。高盛在拥有双汇和雨润两家巨型肉类加工企业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后,便开始向上游养殖领域进军。
自2007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后,“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金融大鳄罗杰斯语),因此高盛斥资数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另外,德意志集团已经注资天津宝迪集团。这样,中国三大肉类加工企业均被外资染指。业内人士担心,继中国大豆与豆油沦陷后,生猪养殖与猪肉正在成为外资的盘中餐,由此引发的食品与粮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通过对国有骨干企业债券主承销等渠道,掌握中国重要行业的商业及战略信息美国大型投资银行都有自己的情报部门,研究能力惊人,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超乎想象。一家大型投资银行对于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国家的水平。在高盛等境外机构的游说下,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纷纷于海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或海外并购。而企业海外融资必须请外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审计、评级等)进行全面、彻底的“家底盘查”。凡是经过外资中介机构“周密服务”的,都近乎无秘密可言。
高盛因为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突出地位,在中国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化等中国石油巨头,在股份配售承销、账簿管理、海外并购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关美国金融机构的“周密服务”。如此不难发觉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为什么国际金融炒家总能轻易利用“中国因素”进行成功炒作。当然高盛介入的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
2001年,高盛收购了中国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合)的股份。其他如金融、汽车、大众传媒、医药等行业高盛早就染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龙头骨干企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盛还担任一些省政府的财务顾问,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上面提到的德勤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该部推进此发展方案。而高盛与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都有着紧密的业务合作,因此美国机构对我国中央及重要地方的财政运行状况相当清楚。近年来,高盛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与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事后发表的报告数据,经常出现惊人的一致,有时连小数点后数字都分毫不差!
欺诈交易与误导决策
在美国频繁涉及内幕与欺诈交易的指控2003年,因涉嫌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财务制假欺骗投资者丑闻,高盛支付了亿美元的赔偿金。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多德对有关高盛在次贷危机中异常突出的业绩“深表关注”,要求财长保尔森就高盛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说明。2008年7月,因涉嫌“欺骗性地”卖空抵押支持证券(MB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高盛发出了传票。此外,美国纽约州立检察院、康涅狄格州检察院表示将对高盛“是否有意对投资者隐瞒高风险债券的关键信息”进行联手调查。
最具代表性案例是,高盛收买美国财政部新闻发布人透露相关商务信息(如1987年10月发行的30年期主要债券停止销售)。2003年9月,高盛与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因“不当使用实质性非公开信息”而支付930万美元的罚款。2004年4月高盛集团前副总裁、资深经济学家约翰��扬代尔被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判刑入狱33个月。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问题重重,因内讧,摩根斯坦利暴露出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理中的利润达到900%。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理上,高盛比摩根斯坦利更加活跃,因此国内外舆论也不断怀疑高盛存在内幕甚至欺诈交易。
2006年7月20日,高盛全资子公司Delaware投资9615万元持有西部矿业10%的股份,每股约为3元。到2008年7月上市交易时,高盛以不到1亿元的投资成功套现70亿元。业内人士质疑,高盛先签约后注册的做法涉嫌编造虚假合同,因为Delaware于2006年7月24日才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注册。就在与高盛签约注资前,西部矿业其他投资者(如维维集团等)的股权转让价格每股为7~元。高盛获得的股权价格低得离奇。
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引导、误导中国经济决策在相关媒体追捧以及相关重要人士的偏爱下,高盛在中国金融界拥有极大声望,高盛也不断利用这种声望积极谋取利益。中国大型骨干企业纷纷于海外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决策的始作俑者就有高盛。有专家分析统计,“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10家银行所获得的资产收益就高达万亿元人民币,若加上在广发行、深发展、华夏和北京银行的控股所得约7000亿元,合计达到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取得的。
高盛一直善于以中国最习惯、最受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2001年11月,高盛发表了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报告,即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的英文起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译称“金砖四国”)。2002年8月,高盛发布题为《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的报告称:中国要主导全世界。2003年10月,高盛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15年赶超日本,在203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前任总裁保尔森直接吹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
高盛对中国的大肆吹捧,讨好相关官员,一方面是炒作公关的需要,另一方面不仅有自己的私利,而且还有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靖博士认为,吹捧中国是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第一,经济和物质上的责任,在国际问题上更多地出钱出力。第二,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责任,中国政府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大开金融之门,导致经济受制于人。第三,道义上的责任。西方想让中国逐步按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博弈规则来出牌。
近年来,高盛及其分析师针对中国宏微观经济不断发表报告与评论,影响相关部门决策,影响金融市场走势。当国际油价攀升至120美元时,高盛发表报告预计未来6~24个月,油价有可能每桶升到150~200美元,诱导中国加快购进价格不断上涨的石油,填充刚刚建成的四个战略储备基地。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9亿吨(同比增加%),累计用汇1292亿美元(同比增加%),平均单价美元/吨(同比上涨%)。而实际上,身为中国相关机构的投资顾问的高盛本身就是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四大玩家”之一。业内人士披露,高盛非常肯定且一再强调2008年人民币要升值10%,直接诱导热钱涌向中国;利用A股与港股连动,不失时机发表评论,引发内地A股与港股暴涨暴跌,从中获利。关键是高盛的一些报告明显存在误导中国决策嫌疑,如:人民币应一次性大幅升值;资本项目应尽快开放;“港股直通车”有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热钱对中国不是大问题等等。
以上数据来自《猎杀中国龙》。笔者:中国有多少像高盛这样的美国在华集团呢?中国的贪官污吏从哪里来呢?我有说错吗?
3、文化上削弱中国民族主义,瓦解中国的民族精神。美国人殚精竭力、苦心经营的最后一个战略就是在中国培养政治文化买办以及御用一批所谓的民主精英和汉奸文人。以图通过舆论宣传妖魔化中国文化及中国政府,为迅速灌输美国发展模式及美国式民主与美国价值观造势,目的就是“洗脑”。具体表现就是攻击爱国言论以及众口一词的哄抬美国民主。其用心的险恶手段的卑鄙嘴脸的丑陋我们已不用详细描绘了,总之,只要我们撕下他们假洋鬼子的面具,他们的灵魂就会在阳光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