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大报

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秋林败局 一家百年老店的“掏空史”

点播: 2020-03-12

  在哈尔滨,秋林商厦,是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坐落东大直街百余年。

  可如今,它所在的上市公司秋林集团正土崩瓦解,上周,秋林集团刚刚披露年报,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公司股票将暂停上市。这也是时隔16年之后,公司股票第二次暂停上市。

  16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家公司却因循往复,再次走到陨落的边缘。叹息之余,难免要想想这个败局所由何来。

  如今的秋林集团可谓风雨飘摇。2018年巨亏41亿元,2019年续亏5亿元;2018年净资产负11亿元,2019年这个窟窿再次扩大到负16亿元,严重资不抵债。公司前几年引以为傲的黄金业务全部停滞,此前重组注入的深圳金桔莱已是人去楼空,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更令人咋舌的是,公司近10年来有7年都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近5年被出具了4份内控否定意见。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审计意见连续两年为无法表示意见,内控报告也连续被出具否定意见。公司的内部控制失序到何种程度,可见一斑。

  毁掉一家百年老店需要几个人?秋林集团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半。一代人的记忆走到这般境地,和这“两个半”实控人脱不了干系。

  为何是“两个半”?我们先看秋林集团的易主变迁。

  2004年,暂停上市的秋林集团从国有变成了民营,温州商人蒋贤云入主,声称不辱秋林百年声望,把公司打造成哈尔滨最靓丽的商业风景线,还要把秋林商场开到其他城市。第一位实控人粉墨登场。

  2011年,蒋贤云黯淡离席,80后平贵杰粉墨登场。当时,市场对平贵杰的实际控制人身份颇有怀疑,认为真正的控制权在时任副董事长的天津人李建新手中。一明一暗,且算“一个半”实控人。

  平贵杰彼时曾立下军令状,不仅要让秋林百货重塑辉煌,还将注入颐和黄金的优质黄金珠宝业务,将公司打造为黄金珠宝业务巨头。

  如今,李建新已告失联、下落不明,平贵杰声称自己对公司并无控制,当年的许诺已经沦为笑谈。

  在此时点回看这“两个半”实控人,他们不仅没有救公司于水火,反而变本加厉,攫取私利,令秋林连受打击、陷入泥潭。

  蒋贤云,在未经决策、也未披露的情况下私签协议,将公司另一座商城低价贱卖,致使公司蒙受近10亿元损失,元气大伤。

  平贵杰,控制权扑朔迷离,注入的深圳金桔莱财务账簿凭空消失、巨额存货和应收预付款不翼而飞,直接致使公司2018年计提资产减值高达40亿元,净资产从当年初的30亿元变为负11亿元。

  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前后两任实控人如出一辙地鲸吞公司资产,难道在雪崩之前就没有一丝端倪吗?

  事实上,针对公司的治理危机、实控人谜团、财务疑点,就有不少媒体报道,甚至前任董事长刘宏强也多次实名举报公司问题。

  监管上, 2016年以来交易所就向秋林集团公开发出监管函件多达30余份。就拿募集资金去向来说,交易所前前后后问了好几遍,最后发现公司发债募来的钱兜兜转转竟去买了一个早已逾期的债权。一层层的问询,其实已把公司像洋葱般一层层剥开,可到了最核心的部分,公司却一再硬抗,拒不披露事实。

  事实终究要大白于天下。随着李建新等人失联,没了幕后掌控的上市公司轰然倾塌。此前苦心维系的平静局面,再也找不到自圆其说的借口。

  秋林集团起起落落到今天,市值只剩7个多亿。它的衰败看上去只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个案,不那么起眼。但这家公司的陨落,也是一面多棱镜,值得深思。

  这场资本败局的背后,没有最终的赢家。实控人,铤而走险,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上市公司,百年老店破败落寞,风光不再;投资者,股价几经起伏后的损失也不小。往更大了看,两次重组上市也没能挽救秋林的命运,更是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

  这类极端个案的存在,搅起了急功近利之徒的黄粱梦,扭曲了市场的投资文化。如何不再有下一个秋林?我们能在制度上做哪些优化?

  一个好的制度设计,是要让好人低成本能干正事,恶徒花高价也做不成坏事。3月1日,新《证券法》已经正式实施,也带来了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新动力、新希望。

  新《证券法》吸收了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坚持前端放开、培育市场约束;后端收紧、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既要讲发展,也要讲约束,二者同等重要。新《证券法》中,新增和修订了诸多法律责任条款,民、行、刑三大责任相辅相成,显著提高了证券违法违规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条款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在全链条的市场执法中落实到位,使之成为行动中的法律,真正起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作用。

同花顺上线「疫情地图」
点击查看: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地图>>>

上一篇:激流日报丨公安干部疫期拟破格提拔,却遭上司实名举报;女子感染新冠肺炎 治愈后却被公司以患病为由辞退

下一篇:2020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实施意见发布